时代更迭 石器也终将成为回忆
您已经看过
[清空]
    fa-home|fa-star-o
    当前位置:遗迹石器时代>回忆石器时代>时代更迭 石器也终将成为回忆

    时代更迭 石器也终将成为回忆

      华龙网9月23日19时讯(通讯员 林雪琴 陶菲菲)“嘿——哟咗!哟嚯咗!嘿咗,嘿咗!嘿——咗……”这些从喉头迸发出的音节你应该不会觉得陌生,对的,这是石匠们劳作时喊的号子。

      石匠,是指从事采集石料和宝石原料,将石料加工成产品的手工业者,虽说石匠在各个职业划分中不是最抢眼的,但据称是历史传承时间最久的行业,甚至可追溯至古石器时代。许多流传千古的碑文,许多精美绝伦的石刻,包括那些经典的石桥技术……可以说石匠对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为细致了解石匠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状态,笔者近日辗转来到向廷福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借以了解农村石匠这一群体的情况。

      “恰巧近几天没有活计,秋收农忙也过去,我刚好能闲下来跟你们好好聊聊。”近日,转了几趟车,历时四个多小时,笔者见到了早早在家门口等候的向廷福。得知笔者的来意,稍作休息后,他便将自己的行头拿出来展示给笔者看:各式各样的铁锤,长短不一、粗细有别、纹路各异的錾子,大大小小的钢钎……还有简洁实用的工具箱,这些都让笔者看花了眼。

      “都是用了好几十年的老家伙了,结实得很!”向廷福拍拍经岁月洗礼的工具箱,像是拍着自己老朋友的肩膀。看似破旧的工具箱却是石匠们最宝贵的宝贝,里面存放着他们最值钱的家当,因此箱子做得特别结实,都是采用厚木板和特别加厚的油布或过去柴油机上的传动皮带制成。为方便取用工具,木箱通常是无盖或者半边盖,向廷福这个工具箱是无盖的。

      通过向廷福的讲述,笔者得知石匠常用的工具有大锤、二锤、钢钎、楔子、錾子、手锤、风箱,还有划线的钢尺和弹线用的墨斗,除了大锤、钢钎、风箱等大物件,一般的工具基本都会放在工具箱里随身携带。每件工具都有各自的用处:大锤和楔子都是开山用的,二锤是砸线用的;等人高的钢钎在撬石头时利用杠杆原理,能让匠人们省不少力气;錾子的使用频率较高,剖、削、镂、铲、磨都要用到它。依据用途不同,錾子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长短錾之分,还有扁錾之说,磨这道工序一般都是用扁錾,錾子还有尖口和平口之分,尖錾一般用于打窝、镂空用,而平錾则是在后期铲平用……

      和木匠不同,石匠通常是群体作业,且大多拥有固定的团队,团队内部分工明确,有点类似乐队。第二天一早,向廷福就让笔者见到了他所属多年的团队,见识了他们团队的分工和协作方式。

      原本没有活计可做的向廷福本打算趁此机会向笔者展示他亲自打造的砂钵、石磨和水缸等器件,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早上5点多他就被领头人的一通电话急急召往离家半个小时的“东家”处。为了解到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笔者也随同前往。

      加上向廷福,这支团队共5人,3个粗匠2个细匠。石匠的分类,粗匠细匠分工不同,粗匠是把山上的石头采切成大小长短不一的原料石,主要靠力气;细匠一般是在山下精打细磨,做些雕花刻字的活计,一般是手艺精湛的匠人。

      到现场后,几人先是在“头儿”向世权的安排下,合力将石材卸下,然后根据东家要求和石材的纹路划线描痕,一切准备就绪后,才依次动锤敲打。这一趟折腾下来已近十点钟。

      忙活了一天,向廷福收工回家天已黑尽,东家只负责中午的伙食,累了一天的他还得回自家吃饭。“除了粮食,就只有这些硬邦邦的石头能养活我了。”晚饭时他笑称,在农忙之外,石匠的身份让他有了一笔额外的收入。笔者打趣他是靠石头吃饱饭的人。

      在向廷福家中,笔者看到一个整石打造的物件宛如饭碗,虽形态大致同普通饭碗一样,却有两个饭碗高。有些朋友可能认识这个器具,它就是曾经家家户户都会齐备的砂钵(捣臼),主要用于研碎大蒜、辣椒、胡椒等调料。

      经仔细搜索,笔者还在他所在的村落寻到了石磨、石槽、水缸等一干石质器具。要说这其中的代表物,非石磨莫属。

      石磨曾是农家必备的生活用具。石磨按大小分为腰磨、垒子(砻)、手磨几种。腰磨大得很,需要由驴拉或水力来推动;垒子比腰磨小一点的,常要两个人才拉得动;手磨是最小的,可以仅依靠一个人手摇推动。但原理都一样,用一根绳系在楼索上,然后系上一个磨爪子拉动石磨旋转,依靠上下石盘磨合将食物慢慢磨细。就石材来说,红砂石、绿砂石、青石是加工石磨的最佳选择。

      据介绍,向廷福家中的石磨是选用绿砂石制的垒子。“以前逢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总要用这个石磨推一锅豆腐。”向廷福说,推磨是一项极简单的重复劳动,不需要过多的技巧,有力气就行,只是偷不得半点懒,人不动手磨就自然止。

      水是万物之源,水缸在百姓家中的地位是绝不能忽视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家水缸大都是请石匠用完整的巨石打造的。而石匠将水缸造好后,通常会在缸体表面或内侧镌刻成缸年月、作缸工匠、主人祈愿等内容,甚至会雕上花草等图案。这让水缸在功用之外多了一点艺术价值。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这让我们享受着今天的美好生活,却也在不经意间使我们周遭的事物改变。很多曾与我们朝夕相伴的词汇正在不知不觉中抽离,悄然消失。比如石磨,自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就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几千年。

      如今,机械化的冲击使得传统石磨几无立足之地,即便在某些乡下或旅游景点看到,那也已丧失了实际功用,或被杂物堆积,弃在暗角,或仅是作为曾经文明的展示,带给游客一些愉悦与新奇。“有了机械化的打磨机器,省力又省心,还可以调整打磨的粗细程度,哪个还愿意去推磨哟。”向廷福告诉笔者,虽身为石匠,但自己也早已没有使用石磨了,稻米脱粒、打磨豆类,这些活计都被柴房旁的机械化设备揽了去。

      “如今的生活,似乎很多东西都用不到石匠了。”据向廷福讲述,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月,石匠是很吃香的,比如稻床上的石磙子滑溜了,就需要石匠把它弄粗糙了增大摩擦力,谷粒才能碾下来;石磨齿牙钝了,上下两片咬不住,也需要石匠帮忙;另外,石敢当、捣臼、铭记、碑文、石磨、磉盘、石狮子等全是石匠一锤一锤凿出来的,然而这些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成为过去,成为回忆。

      “年纪大的一个接着一个离世,年轻的基本都改行了。”说到传统石匠的未来,向廷福觉得有些迷茫。望着对面的山头,他说,他们的团队本应是6个人,与他搭档了数十年的好友患癌离队,恰巧在笔者抵达这里的次日凌晨与大家永远告别了。而他自己也年事已高,儿孙们虽阻拦他继续跟队做活计,但如今村里仅剩他们几个老人懂得这门技艺了。

      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离不开一代代石匠们默默的贡献,向传统老石匠们致敬!

      时代更迭,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总的来说百姓深受利好,只是发展不可避免会伴随着毁灭。现在我们能见到的,似乎都是摒弃了器具功用的工艺品了,当然在乡下还是能看到一些向廷福这样的石匠,但几乎寻不到青壮年的身影,传统技艺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偶尔有一些年轻的精工石匠,但他们使用的工具都已不再是过去那些传统的手工工具,雕刻、打磨,都被自动化的机械代劳。或许在当下,这是石匠工种的另一种延续。

      从解放人类的肢体,提高生产力的角度看来,科技进步自然是好事,但对于我们的后辈,我想我们也许应该告诉他们,曾经的人们,依靠的只是双手。

      华龙网9月23日19时讯(通讯员 林雪琴 陶菲菲)“嘿——哟咗!哟嚯咗!嘿咗,嘿咗!嘿——咗……”这些从喉头迸发出的音节你应该不会觉得陌生,对的,这是石匠们劳作时喊的号子。

      石匠,是指从事采集石料和宝石原料,将石料加工成产品的手工业者,虽说石匠在各个职业划分中不是最抢眼的,但据称是历史传承时间最久的行业,甚至可追溯至古石器时代。许多流传千古的碑文,许多精美绝伦的石刻,包括那些经典的石桥技术……可以说石匠对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为细致了解石匠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状态,笔者近日辗转来到向廷福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借以了解农村石匠这一群体的情况。

      “恰巧近几天没有活计,秋收农忙也过去,我刚好能闲下来跟你们好好聊聊。”近日,转了几趟车,历时四个多小时,笔者见到了早早在家门口等候的向廷福。得知笔者的来意,稍作休息后,他便将自己的行头拿出来展示给笔者看:各式各样的铁锤,长短不一、粗细有别、纹路各异的錾子,大大小小的钢钎……还有简洁实用的工具箱,这些都让笔者看花了眼。

      “都是用了好几十年的老家伙了,结实得很!”向廷福拍拍经岁月洗礼的工具箱,像是拍着自己老朋友的肩膀。看似破旧的工具箱却是石匠们最宝贵的宝贝,里面存放着他们最值钱的家当,因此箱子做得特别结实,都是采用厚木板和特别加厚的油布或过去柴油机上的传动皮带制成。为方便取用工具,木箱通常是无盖或者半边盖,向廷福这个工具箱是无盖的。

      通过向廷福的讲述,笔者得知石匠常用的工具有大锤、二锤、钢钎、楔子、錾子、手锤、风箱,还有划线的钢尺和弹线用的墨斗,除了大锤、钢钎、风箱等大物件,一般的工具基本都会放在工具箱里随身携带。每件工具都有各自的用处:大锤和楔子都是开山用的,二锤是砸线用的;等人高的钢钎在撬石头时利用杠杆原理,能让匠人们省不少力气;錾子的使用频率较高,剖、削、镂、铲、磨都要用到它。依据用途不同,錾子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长短錾之分,还有扁錾之说,磨这道工序一般都是用扁錾,錾子还有尖口和平口之分,尖錾一般用于打窝、镂空用,而平錾则是在后期铲平用……

      和木匠不同,石匠通常是群体作业,且大多拥有固定的团队,团队内部分工明确,有点类似乐队。第二天一早,向廷福就让笔者见到了他所属多年的团队,见识了他们团队的分工和协作方式。

      原本没有活计可做的向廷福本打算趁此机会向笔者展示他亲自打造的砂钵、石磨和水缸等器件,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早上5点多他就被领头人的一通电话急急召往离家半个小时的“东家”处。为了解到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笔者也随同前往。

      加上向廷福,这支团队共5人,3个粗匠2个细匠。石匠的分类,粗匠细匠分工不同,粗匠是把山上的石头采切成大小长短不一的原料石,主要靠力气;细匠一般是在山下精打细磨,做些雕花刻字的活计,一般是手艺精湛的匠人。

      到现场后,几人先是在“头儿”向世权的安排下,合力将石材卸下,然后根据东家要求和石材的纹路划线描痕,一切准备就绪后,才依次动锤敲打。这一趟折腾下来已近十点钟。

      忙活了一天,向廷福收工回家天已黑尽,东家只负责中午的伙食,累了一天的他还得回自家吃饭。“除了粮食,就只有这些硬邦邦的石头能养活我了。”晚饭时他笑称,在农忙之外,石匠的身份让他有了一笔额外的收入。笔者打趣他是靠石头吃饱饭的人。

      在向廷福家中,笔者看到一个整石打造的物件宛如饭碗,虽形态大致同普通饭碗一样,却有两个饭碗高。有些朋友可能认识这个器具,它就是曾经家家户户都会齐备的砂钵(捣臼),主要用于研碎大蒜、辣椒、胡椒等调料。

      经仔细搜索,笔者还在他所在的村落寻到了石磨、石槽、水缸等一干石质器具。要说这其中的代表物,非石磨莫属。

      石磨曾是农家必备的生活用具。石磨按大小分为腰磨、垒子(砻)、手磨几种。腰磨大得很,需要由驴拉或水力来推动;垒子比腰磨小一点的,常要两个人才拉得动;手磨是最小的,可以仅依靠一个人手摇推动。但原理都一样,用一根绳系在楼索上,然后系上一个磨爪子拉动石磨旋转,依靠上下石盘磨合将食物慢慢磨细。就石材来说,红砂石、绿砂石、青石是加工石磨的最佳选择。

      据介绍,向廷福家中的石磨是选用绿砂石制的垒子。“以前逢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总要用这个石磨推一锅豆腐。”向廷福说,推磨是一项极简单的重复劳动,不需要过多的技巧,有力气就行,只是偷不得半点懒,人不动手磨就自然止。

      水是万物之源,水缸在百姓家中的地位是绝不能忽视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家水缸大都是请石匠用完整的巨石打造的。而石匠将水缸造好后,通常会在缸体表面或内侧镌刻成缸年月、作缸工匠、主人祈愿等内容,甚至会雕上花草等图案。这让水缸在功用之外多了一点艺术价值。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这让我们享受着今天的美好生活,却也在不经意间使我们周遭的事物改变。很多曾与我们朝夕相伴的词汇正在不知不觉中抽离,悄然消失。比如石磨,自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就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几千年。

      如今,机械化的冲击使得传统石磨几无立足之地,即便在某些乡下或旅游景点看到,那也已丧失了实际功用,或被杂物堆积,弃在暗角,或仅是作为曾经文明的展示,带给游客一些愉悦与新奇。“有了机械化的打磨机器,省力又省心,还可以调整打磨的粗细程度,哪个还愿意去推磨哟。”向廷福告诉笔者,虽身为石匠,但自己也早已没有使用石磨了,稻米脱粒、打磨豆类,这些活计都被柴房旁的机械化设备揽了去。

      “如今的生活,似乎很多东西都用不到石匠了。”据向廷福讲述,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月,石匠是很吃香的,比如稻床上的石磙子滑溜了,就需要石匠把它弄粗糙了增大摩擦力,谷粒才能碾下来;石磨齿牙钝了,上下两片咬不住,也需要石匠帮忙;另外,石敢当、捣臼、铭记、碑文、石磨、磉盘、石狮子等全是石匠一锤一锤凿出来的,然而这些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成为过去,成为回忆。

      “年纪大的一个接着一个离世,年轻的基本都改行了。”说到传统石匠的未来,向廷福觉得有些迷茫。望着对面的山头,他说,他们的团队本应是6个人,与他搭档了数十年的好友患癌离队,恰巧在笔者抵达这里的次日凌晨与大家永远告别了。而他自己也年事已高,儿孙们虽阻拦他继续跟队做活计,但如今村里仅剩他们几个老人懂得这门技艺了。

      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离不开一代代石匠们默默的贡献,向传统老石匠们致敬!

      时代更迭,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总的来说百姓深受利好,只是发展不可避免会伴随着毁灭。现在我们能见到的,似乎都是摒弃了器具功用的工艺品了,当然在乡下还是能看到一些向廷福这样的石匠,但几乎寻不到青壮年的身影,传统技艺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偶尔有一些年轻的精工石匠,但他们使用的工具都已不再是过去那些传统的手工工具,雕刻、打磨,都被自动化的机械代劳。或许在当下,这是石匠工种的另一种延续。

      从解放人类的肢体,提高生产力的角度看来,科技进步自然是好事,但对于我们的后辈,我想我们也许应该告诉他们,曾经的人们,依靠的只是双手。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闻传媒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时代更迭 石器也终将成为回忆》由《遗迹石器时代》整理呈现,请在转载分享时带上本文链接,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遗迹石器时代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www.ruinsa.com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