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玉猪龙和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C形龙。
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色泽均匀。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黄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 辨别玉材的时代可靠性,是鉴别古玉的重要一环。玉质的基本颜色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色素离子对玉器所处环境条件产生不同反应;另一方面内在因素在外部条件下促成变化,基本颜色的变化也是年代的特征。
沁色是古玉器的年代标志,也是判断真伪的重要依据。在外部侵蚀条件下生成的沁色,表面常伴有侵蚀的共生物质,同时出现在玉器上。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色较少,较轻,常见的有雾状白色水沁、黄褐色土沁、红色沁、黑色沁,少数有绿色铜沁。红色类血沁和绿色铜沁,多出现在黑色或黄白色皮壳之下。
旧色与光泽。古玉在地下多年,表面都有后天生成的自然旧色和包浆。真古玉的包浆较厚,且分布均匀自然,还有一种发自内部的光泽。这种反射光是自然的、一致的,是统一光泽,且有油性,不同于抛光后出现的表面玻璃光。即使腐蚀较为严重的某一局部光泽,仍会显出它的一致性。高古玉光泽发自内部,所谓精光内蕴,而不是表面浮光。
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表面无玻璃光,表面光泽与玉的硬度及解玉砂颗粒的精细相关。一般地说,玉质硬度高光泽强,磨砂痕轻,玉质软、石性重者光泽差;解玉砂颗粒匀细光泽强。刚出土的红山玉器表面都有一层柔和的老玉特有光泽,不同于现代的油蜡抛光技术。
1.仿生形器。仿生形造型主要有龙形玦、兽形玦、鸟、鹰、鸮、龟、鱼、蝉等。这类器型多侧重于对动物形象的简单塑造,仅依靠很简单的刀法和研磨处理就能将动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虽然所使用的研磨方法和刀法极其简约而概括,但作品的神态却真正达到了传神的境地,这种特有的雕琢方法多体现在这种仿生形器之上。
2.几何形器。几何形器主要有马蹄形器、方形器、钩形器、云形器以及方形、圆形片状的玉璧。这类玉器的主要特点是一般外观形象多不明显。所以,对于红山文化的玉器,最好不用具象的思维解读,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形状疑问尚未解惑。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红山玉器的造型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造型看似简单,实际上其对称结构的设计、联圆中心的确定等,无不带有着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读者如果有机会能零距离观察红山文化真品,而且注意这些光素的平面处理,自然就能感觉到现代的仿品由于加工工艺太进步而严重地破坏和束缚了对真品创意思维的复制。
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尚处于一个很低的阶段,玉器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人们将其看作崇拜、祈求及驱灾辟邪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类的一个进步,这个发展很重要。在制作工艺上,他们使用了切割、钻孔、磨制、抛光等多种技术,包括对器物造型的把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后人在遵从和继承红山玉文化的基础上,才有了更高的创新,红山玉是中国原始文化玉器发展过程中的最高表现水准之一。
正因为红山文化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也被各界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看好,热衷收藏红山文化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的民间爱好者众多。
红山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年代久远,其神秘的面纱总是半遮半掩,人们更加痴迷于此,不断现世的各种精美器物还将牵引着后人的耐心,继续发掘、研究并探索。
红山文化原本是北方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类型,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类型,其地域主要分布在我国辽宁的西辽河流域,包括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以及河北北部的广大地区。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6000年之间,而我们所说的比较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红山文化,在距今约5500年前后。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尤其其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
玉猪龙又名玉兽玦。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据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胸前的情况看,用作佩饰的可能性极大。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雕琢精细,造型古朴雄浑,为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极其珍贵,有华夏第一玉龙的美称。
在红山文化飞禽类的玉雕中,玉鸮最为突出。这件玉鸮作展翅飞翔扑食状,短宽尾,用浅圆雕的技法调出鸮首,注重整体轮廓,但可以感觉出双耳和勾喙,这种五官虽不显露却可以真确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法,是红山文化玉鸮的一种特色。
马蹄形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置于入葬者的头骨之下,截面多呈椭圆形,上口略宽,呈坡状,下口较平,有的近下口处钻有小孔。由于作品整体似马蹄形,故称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称其为发箍。对于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们多有推测,或认为是用来束发的,或认为是仿照骨耒制造的农器,还有其它推测。
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尚处于一个很低的阶段,玉器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人们将其看作崇拜、祈求及驱灾辟邪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类的一个进步,这个发展很重要。在制作工艺上,他们使用了切割、钻孔、磨制、抛光等多种技术,包括对器物造型的把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后人在遵从和继承红山玉文化的基础上,才有了更高的创新,红山玉是中国原始文化玉器发展过程中的最高表现水准之一。
正因为红山文化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也被各界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看好,热衷收藏红山文化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的民间爱好者众多。
近年,高古玉因其历史研究价值高、文化内涵丰富、工艺独特等特点成为国内外实力收藏家纷纷追逐的目标。圈内也有高古玉是艺术收藏中的顶级奢侈品的说法。高古玉即汉代以前的玉,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古代传统文化的回归,未来古玉收藏将掀起新一轮热潮。
高古玉虽然是有实力藏家的最爱,但在一些玉器拍卖市场上,却以明清玉器居多,高古珍品难觅踪影。一方面是因为高古玉存世稀少,另一方面需要收藏者练眼力,辨真伪,高古玉鉴定门槛较高,收藏者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每个历史时期玉器的造型、纹饰和使用方式都不一样,收藏者不但要熟记大量玉器特点,而且还要了解各时期的历史知识以及考古资料,辨别玉料,认识不同时代的制玉特点
藏家称,古玉的价值体现在“美”“好”“古”“稀”四字上。所谓“美”,是指古玉的艺术性要高,要有美感,一眼看去就被其吸引的古玉自然是美玉。以美作为判断玉器的优劣这一标准自古就有,古人形容一块玉好称其“美玉”,如美玉和氏璧,因为它美。所以秦王愿意以10多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任何一件玉被人喜爱,首先是它的美感。了解到这一点,对古玉投资十分重要。“好”即是指玉完美、品相好。美好的古玉是投资古玉的首要条件。所谓“古”,就是指年代要久远,在美、好的前提下,越古老的古玉越有投资价值。“稀”,即存世量少,有珍稀性。一块古玉真品,如果符合这四字诀,那么将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精品。